有些人说,能通过哈佛录取的学生们都是天才,普通人和天才当然是不能比的,这就是本质上的差别。这个结论乍一看很有道理,但仔细一想,似乎也有些站不住脚。能收到哈佛录取通知书的人一定是有过人之处,但不一定是天才,更何况,真正使他们与普通人拉开差距的,是入学后那几年的不懈努力。
前不久,有一篇名为《你见过哈弗凌晨4点的图书馆吗?》的文章在朋友圈疯转,一天之内看到许多朋友都分享了这篇文章,常关注的几个公众号也不约而同地推送了它,这不免使我耐不住好奇心点进去看了看,这一看,果然很震撼。
在普通人看来,凌晨四点还醒着的人肯定是老年人,就算是年轻人,也多半是因为失眠;可这个时间的哈佛图书馆里,却已经灯火通明。我们以为自己六点起床晨读已经算早了,却不知道一觉睡到天亮,对于哈佛生来说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。
我们喜欢趁着午休在食堂聊天、扯皮,下课了就去逛街或窝在寝室里看剧、打游戏;在我们过着轻松自在的校园生活时,哈佛生们都在埋头学习,他们总有看不完的专业课、做不完的练习题,参加不完的实习,他们忙到连在食堂吃饭的时候都带着书本、练习册,把食堂变成了第二个图书馆。

哈佛生对自己的要求比我们要严格,所以两者的努力程度也会有巨大的差别。他们每个学期都有至少四门的选修课,每天除了消化主修课,还要抽空复习选修课的学业。而且他们的周围全都是既上进又努力的学霸级人物,和这类人当同学,即使是再有天赋的人,也会不由自主的努力起来,这就是一种氛围。
在我们想着只要不挂科就OK的时候,他们想到的是如何把这门课程学好;我们只是临时抱佛脚的去应付一下,而他们却是一直在学习、钻研,让自己真正弄懂、学会这些知识;我们想着一知半解没有什么不好,反正毕业工作了用不上,而他们想的是要学就争取做这个方面的专家。
有些人的确是在图书馆坐了一天,一整天都对着书本,但他们真正看进去的知识很少、效率很低;但哈佛生并不这样,他们懂得做好时间管理工作,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,他们的艰苦学习是高效学习,每一分每一秒都花在该用的地方。
有一次在采访一个高顿CFA学员小林时,他给我讲了一个他身边学霸级人物的故事,那是他的高中同学,简称M君。M君高考后去了武汉大学,学的是金融专业,大学的四年,他没有去过周围的城市玩,几乎不是蹲在图书馆里就是在自习室里,CFA的一二级考试都是一次性通过的,毕业前收到了六所世界名校的录取通知书,其中就有哈佛大学。
小林很佩服M君,因为他能在大学期间耐住寂寞,沉下心去学习,所以他能成为哈佛生;反观自己,大学四年却在清闲中度过,一放假就到处玩,等到快毕业时才想起就业是个大问题,于是开始为将来做打算。整整比别人晚了三年多,这就是本质上的差别。
不管是哈佛生凌晨还在学习也好、给自己树立了更高的目标也好,还是他们具备时间管理的能力,较重要的还在于,他们清楚的知道什么时候该吃苦。很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轻松了,但事实上,大学的这几年恰恰是人与人拉开距离的时候,这是应该吃苦的四年。在对的时候,往正确的方向努力,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如果我们总是自觉的把自己与哈佛生们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,那我们就永远都只是普通人,不可能逾越这道鸿沟成为那些学霸中的一员。有差距不要紧,既然知道了我们与哈佛生的差距都在哪了,就不妨做出一些能缩短差距的尝试,向精英看齐,就算无法超越他们,至少也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先进。